四大“标签”背书,ADI积极扩建本地智能汽车生态圈

芯向
关注

高性能、低成本、差异化、系统级解决方案”四大标签为其背书,ADI以全球经验践行生态圈共赢发展理念,为中国智能汽车技术升级和自动驾驶的本土化浪潮推波助澜。

2018年1月,国家发改委出台意见稿,称2020年中国智能汽车新车占比会达到50%。麦肯锡近期报告也指出,2030年自动驾驶乘用车将达到约800万辆,自动驾驶技术的实现预计可减少90%以上的事故。随着“智能驾驶”甚至“自动驾驶”由噱头、加分点逐步变为标配,对于全球各大车厂、Tier1/2厂商以及更上游的汽车半导体供应商来说,该如何协力保证新车设计脱颖而出、获得广大消费者青睐呢?

“汽车芯片早已不是单单的硬件产品,而是和软件、系统以及生态环境紧密相连。这就为传统的汽车半导体产商打开了另外一扇门,来提升自己的附加值。在ADI的智能汽车生态圈中,我们会深度参与合作伙伴产品早期定义阶段,提供战术级降维IMU、毫米波雷达、激光雷达以及A2B/C2B 总线、EV 和 HEV 动力总成、DSP 产品等领先技术,协助车厂、一二级供应商及方案商实现差异化,增强市场竞争力。”ADI大中华区汽车电子市场经理崔正昊(Jerry)在最近业界的一场论坛上表示。

image.png

图1:ADI大中华区汽车电子市场经理崔正昊。

Jerry更自豪地分享了一组数字,“全球每天平均有 8 条生命是由 ADI 用于汽车安全系统的传感器挽救的,体现了ADI对生命安全的尊重。”ADI基于之前长期的汽车安全生意、紧密的车厂和供应商合作,以及在自动驾驶和相关半导体产品领域的丰富经验积累,通过主打“高性能、低成本、差异化、系统级解决方案”四大标签,正在努力与本地合作伙伴共建生态圈,志在为中国智能汽车技术升级和自动驾驶的本土化浪潮推波助澜。

自动驾驶:行业应用先于个人驾乘,结盟建生态乃不二选择

智能汽车赛场上,最吸引眼球、技术门槛最高、未来市场增长动力最猛的当属自动驾驶。诚如Jerry在演讲中强调的,自动驾驶涉及感知、算法、决策和控制等多方面,从技术或产业链来说,不是一家或几家公司就能做好,必须各方协作、构筑优质生态圈,才能实现多方共赢。

image.png

图2:ADI眼中的自动驾驶产业发展趋势。

从市场落地角度,Jerry认为,自动驾驶会率先在共享租车、商用车、特种车辆等有限应用场景条件车辆上实现。这些高度重视性能、对成本不敏感的行业市场,将带动自动驾驶整体市场快速发展,推动技术成熟、硬件成本降低,最后在乘用车市场得以广泛应用。

他还指出,随着自动驾驶设备在工业和智能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,比如矿场的自卸卡车、农田中的自动驾驶拖拉机及无人机自动浇灌等,社会公众对自动驾驶技术的恐惧心会逐渐消散,并逐步认可新技术给出行带来安全和便利、提升社会效率,不用太久,越来越多的人将乐于接受并踊跃尝试自动驾驶技术。

“ADI在汽车安全和自动驾驶领域长期耕耘,自动驾驶是ADI汽车事业部的重要策略和投资方向之一。一直以来,ADI坚持在信号链端提供更好的产品、更好的服务,把更有效的数据提供给运算单元,提高效率和可靠性,降低系统功耗和成本,切实践行生态圈共赢理念,助推市场稳健发展。“Jerry强调。

传感器融合是大势所趋,但怎么融合?这是个问题

从智能汽车到自动驾驶,汽车无疑将集合越来越多的传感器。市场调研公司Yole预测,在汽车增量极小的情况下,未来5年汽车传感器出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将达到8%以上。如何融合不同先进传感器,减少通信损耗,提高响应速度,达到降低成本、提升整体效率是汽车电子供应商的一道大考题。

比如,对于自动驾驶来说,视觉传感器可以实现对交通信号、指示牌和路标的识别,但光线强弱、雨雪等恶劣天气等会严重影响其识别效果;惯导IMU不受天气等外界状态影响,但降低漂移率、保持长期稳定性是个技术门槛;激光雷达精度更高、成像稳定,然而高昂的成本是其规模化量产的最大挑战;毫米波雷达是现在大热的技术,但对特殊材质的反射及穿透力、系统噪声等都限制其应用范围;超声波传感器成本低廉,然而目前技术可实现的探测范围极为有限,难以满足自动驾驶需求。选择什么组合、怎样进行融合以形成高性能、低成本、差异化、系统级解决方案,很是考验方案提供商的商业敏感度和技术实现能力。

image.png

图3:传感器如何完美融合是汽车业的一道大考题。

作为一家有着25年汽车安全产品历史的高性能模拟技术领导厂商,ADI在2017年宣布推出的Drive360TM技术平台受到业界极大关注。此平台融合了ADI业界领先的毫米波雷达、激光雷达和IMU等产品组合,能可靠地检测形状更小、移动速度更快、距离更远的物体(如摩托车、行人、动物等),在自动驾驶汽车周围打造一道360度保护屏障,全方位保护汽车和乘员安全。

image.png

图4:Radar+LiDAR+IMU 的完美组合——ADI未来自动驾驶的安全技术图谱。

声明: 本文由入驻OFweek维科号的作者撰写,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OFweek立场。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,请联系举报。
侵权投诉

下载OFweek,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

还不是OFweek会员,马上注册
打开app,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>
  • 长按识别二维码
  •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
长按图片进行保存